你的位置:徐州市恒达科技研究所 > 时事热点 > 纪实印度网友问:中国明明只有3700年历史,为何要夸张到五千年?

纪实印度网友问:中国明明只有3700年历史,为何要夸张到五千年?

时间:2024-05-04 02:09 点击:141 次

在世界网民互喷中AG俱乐部,印度人通常是最积极分子之一。

在“美版知乎”Quora上,曾有印度网民提问:中国明明只有3700年历史,为何总要夸大到5000年呢?

在中国网络中,印度人被我们调侃为“阿三”,或“尊称”为“三哥”。

对于“三哥”这个明显带有“挑衅性”的提问,还没等中国人回答,就有其他国家的“嘴替”上场了。

其中不乏专业回答,如被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就有中国的历史记载,等等。

对于这个有关中国历史与文明时长的严肃问题,还是需要我们国人自己正面且认真地回答方合适。

01 自信,这点要学学印度人

首先,我们要不带引号地夸赞一下印度“三哥”的自信。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的文明史可以追溯至5500年前,与中国不相上下,因此他们是有理由自信的,特别是从历史这个维度。

但当代印度人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不仅很自信,而且时常表现出“迷之自信”。

在网络世界中,“印度必将成为世界第一”“印度有着世界上最好军队”“发生大规模战争印度可以击败中国”等类似“迷之言论”。

当然是由印度人自己发布的,充斥在世界各大主流网络平台中。

虽然,这些言论常常会遭到来自世界各国网民的“围攻”“挖苦”“嘲讽”,甚至是“羞辱”,但印度人依旧“非常自信”。

抛开“迷之”部分,我们中国人完全可以学习一下印度人自信的一面,而且是不带引号的。

我们完全可以充满自信地说,我们中国就是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国度与文明史。

中国不“迷之”,并且完全没有必要“打嘴仗”,因为我们可以从文献、考古等多个角度给出科学(打脸印度提问者)的回答。

下面,就让我们打开悠久的中国历史,来打消一下世人对中国历史时长的质疑。

02 最连贯的信史,中国唯一,从不唯二

中国有着其他国家或文明无法比拟的一个传统,那就是记录历史,严谨来说就是信史传统。

信史,通俗讲就是,有据可查、真实可信的历史。

而我国所拥有的信史传统或者信史时代,从社会形态上来说,基本上是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贯穿至今。

中国的商代即有信史,这是世界广泛认可且不存在任何疑问的,因为我们有殷商的甲骨文、殷墟遗址等可以证实。

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记载了中国上至上古传说,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的历史。

而目前已出土约15万片甲骨文,其中破译的有关商代的文字基本可与《史记》上记载的商代内容对应,如帝王名号、世系等。

这既肯定了《史记》作为史书的真实性与历史价值AG俱乐部,更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的真实性。

因此中国的信史至少可以被确定在公元前1600年,也就是至今3000余年,此后的每朝每代更是均有文献、文物等可考。

这时,与提问的印度人一样的问题要来了——不是说中国有5000年历史吗,这还差着1000多年,在哪儿呢?

别急,听笔者慢慢道来。

03 “信史之争”

无论网民如“三哥”,还是史学界的一些专业人士,他们对于中国商之前历史的质疑,主要集中于夏及上古是否真实存在。

对于这个质疑,我们中国可不是韩国,喜欢夸大、偷窃他国文化以实现自我膨胀,中国是讲究科学与实证的。

首先,有文字、典籍可考的信史虽然是“固定”历史存现的最佳证据,但它绝非“唯一”。

追溯历史,除了信史,考古也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在很多情况下,两者基本是同期而生的,如中国的甲骨文与殷墟的挖掘就是例证。

考古中所包含的历史宫殿、村落、民居、生活物件等都是该段历史的证明。

在此方面,中国虽不能说“一铲子下去,就一个千年文物”,但如河南、陕西、浙江等考古大省,在其境内发现的考古文物等都是中国历史长河的明证。

我们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这些古人类挖掘,可以作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若把其作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证明,或许过于“早古”了,但“家中有货”的我们,还有若干的内容可以证明。

先从商代之上的夏来说,我国古籍对夏王朝及其建立者大禹在文献中有诸多记载,如《诗经》《尚书》《世本》《左传》等等。

到了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专辟一章记为《夏本纪》,《夏本纪》也成为有关夏王朝的第一部断代史,而大禹的功绩还被刻于礼器之上。

后来,随着后世人的口口相传,不免添加了夸张与神话的色彩。

于是乎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反而成为神话传说,而夏王朝的历史也成了一些人口中的“非信史”。

当然,这一现象,在各国早期的历史发展演进中都可寻见。

但随着一系列有关夏王朝考古发现的面世,“附着于”夏身上的“神话性”已经可以剥去了。

目前河南省境内出土的二里头遗址、叶县余庄遗址等十处有关夏的文化遗址已完全可以证明夏王朝的存在。

在这些考古挖掘中,二里头遗址内有着包含宫殿、道路及城墙等规整的布局,显示在当时已经有了阶级划分,ag网站“国”与“王朝”的标志显现。

叶县余庄遗址出土的随葬陶制品则显示出礼制色彩。

由此可见,夏朝近500年(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的历史也是可信的。

单就一个夏,中国的历史就已经到了4000多年了。

04 一锤定音

对于中华文明与历史的探究,尤其是中华源头,我们中国人自是比其他各国人更关注,也更严谨。

中国就正式提出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该项目是就中华文明历史源头所进行的专项研究,而且是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推行。

项目进行二十余载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溯源取得了切实可信与丰硕的成果。

首先必须讲的“干货”,首推——良渚文化。

目前考古及研究发现,良渚遗迹(古城),距今约4800年,是中国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下游代表性的文化遗址。

良渚古城中出土的以黑陶和玉器为代表的文物,尤其是作为随葬品的大量玉器面世,让世人一览5000年前后中华文化发展之先进程度。

以玉璧、玉镯、玉钺等为代表的玉器,不仅器型丰富而且制作精美。

考古人员还在遗址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仓库,据测算可以储存20万斤水稻。这也是华夏古代城邦的一个典型证明。

有学者根据考古发现并结合《韩非子·显学》等古籍,认为良渚文化是虞朝(夏之前的朝代)的遗迹,也有学者认为良渚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源头。

但无论如何,作为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良渚遗址的发现与考古成功已证明了中国是有着5000余年文明史的国度,而且也已得到国际考古学界的认同。

我们不仅有良渚古城,还有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与安徽凌家滩遗址,随着这些考古挖掘的深入,中华文明溯源,有了更多的“证据”。

其中最令人兴奋的当属“凌家滩遗址”,该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的又一代表性考古成果。

在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用于祭祀的祭坛,以及氏族的墓地等,并出土了一批制作比较精美的陶器、石器与玉礼器等各类文物。

而根据科学测试,该遗迹距今5300—5500年左右,这一下将中华文化5000余年的历史“板上钉了钉”。

凌家滩遗址的发现与考古也入选了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也足见其历史价值与意义。

伴随着这些考古发现,中国5000年前的国家早期的社会形态不仅得到了展现,而且也“抛掉”了“神话色彩”,成为中华文明史的“实证”。

或许在未来,更多的遗迹或古迹或被发现,中华文明的演进则将有更多证明,历史的脉络也将更清晰。

但至此,无论是“信史”,还是遗址,中华文明史“迈过”5000年这个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05 世界“嘴替”VS印度“三哥”

有关中国5000年历史的争议,就连一贯对中国“不友好”的美国媒体,纽约每日新闻都曾说:“古老的铭文,是中国最古老的书写系统,一般被篆刻在鼎、簋等青铜器物之上,经验证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

而我们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则严谨而又系统性地作出了科学的回应。

这里还是不禁要吐槽一下印度“三哥”,论严谨,中印两国就好比“楷书”与“草书”。

中国主打一个“一笔一划”,而印度则就是一个“潦草”,即便是探月这样的领域。

不知道,提问的这个印度人,是否还记得印度于今年7月14日发射的“月船3号”探测器。

在历经一个多月的艰苦飞行后,8月23日“月船3号”成功登陆月球。

它的成功也使印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个在月球南极登陆的国家、世界四大成功登陆月球的国家之一,其他国家为中国、美国与俄罗斯。

对于人类探索太空而言,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而且印度还是在没有大型运载火箭的基础上完成的。

对此世界各国人民纷纷发来“贺电”,这时候“三哥”的自信感更是“爆棚”了,有的直接在网络上表示:在探月领域,印度将碾压世界各国。

然而,不过几天,9月2日就传来“月船3号”趴窝的消息,着陆器和月球车都无法启动。

《方案》提到,将围绕学校食堂承包经营行为、有害生物防治、环境卫生、加工操作、餐饮具清洗消毒及存放、从业人员培训考核等重点,细致排查风险隐患,明确整改方案、时限和责任人,严格考核验收,确保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罗渊,成都市树德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树德中学物理组教研组长,成都市物理中心组成员,多年来一直担任树德中学实验班物理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据视频显示,即便刚着陆月球时,印度的月球车甚至就连4米的陨石坑都无法越过。

然而就当一众科学家和吃瓜群众都认为“月船3号”或将成为月球上的永久纪念时,12月初,印度又传来“月船3号”被“唤醒”并已返回地球轨道的消息。

至于“月船3号”的未来,会是如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但有关中国5000年历史的真实性AG俱乐部,我们大量的史料与考古证据都已经证明得明明白白,早已无须等待了。



官方网站

www.hengdameirong.com

联系邮箱

423e0d@qq.com

联系地址

时事热点大道498号

Powered by 徐州市恒达科技研究所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 My-Web © 2013-2023 版权所有:真心相伴,不离不弃,爱心支持,一路相随,!
徐州市恒达科技研究所